|
《周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摘要:在我国哲学史上,一般来说,把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万物的基质等都归结为“宇宙论”;“本体论”多关注世界万事万物所以然的根据、原因,也往往突现其“形而上”的本性。《周易》揭示了天地生万物的世界之源,阐释了万物虽多,皆出于“阴阳”的宇宙观;《周易》又揭示了宇宙世界之万事、万物之变化的根据即“一阴一阳”之“道”,又把“道”上升到了超验的、形而上之的地位,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周易》中虽然没有对“道”进行过多的阐释,但《易传》中首次出现了“太极”之词,并且通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使《周易》的宇宙观与本体论形成了双层结构的交融,既蕴涵了“道即太极”的本体论,又蕴涵了万物皆出于阴阳的宇宙论。 关键词: 《周易》、宇宙论、本体论 作者: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时 的研究方向:周易研究。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作访问学者,之后一直作者简介与早稻田大学进行合作进行日本儒学的相关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近代的国学与东学关系探究”(项目编号:15XZX005)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东方论坛》2020年第1期 在我国的大陆,一般《易经》、《易传》都统称为《周易》;而在港台,一般把《易传》与《易经》都称为《易经》。《易经》有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组成;《易传》分为系辞上、系辞下,象上、象下,彖上、彖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我分析《周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是按照中国大陆的惯例称谓《周易》。我通过多年对《周易》的研究与思考,认为《周易》中既对“宇宙论”有所阐释,也对“本体论”有所揭示。为了清晰地厘定《周易》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下面首先对“宇宙论”和“本体论”进行分析和界定。
一 、“宇宙论”与“本体论” “宇宙论”从字面上看就是关于“宇宙”的论述,研究对象是“宇宙”,是对“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等的研究;“本体论”从字面上看是关于“本体”的论述,在我国的古代哲学中,“本体论”是指研究天地万物的产生、存在、变化发展根本原因、根本依据的学说。我国的哲学家们讨论“本体论”,一般会论及“体”和“用”,例如论及“太极本体论”时,一般认为“太极”为“体”,“阴阳”为“用”。而“本体论”(Ontology)之词,是十七世纪出现的,但是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西方哲学史上,“虽然本体论的学问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但是直到十八世纪才出现它的定义。第一个为本体论下定义的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我们读到的他的那个关于本体论的定义,见于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沃尔夫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本体论,叙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是’以及‘是’之成为—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其充分发展的形态看,它是把系词‘是’以及分有‘是’的种种‘所是’(或‘是者’)作为范畴,通过逻辑的方法构造出来的先验原理体系。但是根据‘本体论’这个译名,人们容易望文生义地把它当作是关于世界本原或本体的学问。” 在西方,古代希腊的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年)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为开端,就对世界宇宙的“本源”进行研究,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水生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水;而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5)认为世界的本源不是固定有形性的东西,而是“无限定”(即“阿派朗”,也就是无固定限界、形式和性质的物质)。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2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体”。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490)年)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万物皆数”, 主张“数”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75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并且主张火与万物可以互相转化。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5----约公元前435)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火、土、气。古代希腊的人们探究组成万物的本原或基质,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关于世界起源的学说,有学者认为这都是西方 “本体论”的先声,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希腊哲学家的探究就属于本体论,正如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曰:“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和基质。” 更多学者认为研究万物的本源是“宇宙论”。但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我国,《辞海》中对“本体论”的定义:“是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的问题的部分。”《哲学大辞典》中有:“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按照狭义的“本体论”定义,“宇宙论”与“本体论”是相对称的。 “宇宙论”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经验的,一般能够依据实证的手段证明,但是“宇宙论”开始产生的时期,往往缺乏实证的手段而具有超验的成分,故而古代西方哲学中经常也把“宇宙论”归而形而上学,而在现代尽管宇宙还存在很多奥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宇宙的研究就归结为自然科学了;而“本体论”不以具体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体,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往往是超验的,“本体论”作为哲学的原理,是逻辑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看,当今哲学上的“本体论”是形而上的,属于哲学范畴;而“宇宙论”属于形而下的,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在我国的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对“本体论”的阐释,关注于“本体论”中的“体”,往往与“用”对应,从“体”“用”关系中凸现“体”的作用,从而论证其“本体论”的根据。而很多哲学家对“宇宙论”的阐释,关注于“起源”、“本源”,即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万物的基质等都归结为“宇宙论”。中国的哲学家们谈论“本体论”,关注世界万事万物所以然的根据、原因,也往往突现其“形而上”的本性,谈论“宇宙论”亦突现“形而下”的特点。我们按照中国哲学家们的思维惯式,分析一下《周易》的“宇宙论”与“本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