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立光:慈孝是中华文化之基 大国小家皆可“烹”![]() “中华文化五千年一以贯之,基础就是慈孝文化,而这种孝慈本质就是无私的、绝对的爱。” 8月17日,在杭州举办的2019第五届中华慈孝文化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如是说。 当天,2019第五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于杭州启幕。作为该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第五届中华慈孝文化论坛吸引了各界人士参与。他们从自身角度拓展慈孝文化内涵,为慈孝文化传承发扬建言献策,实现慈孝文化“以文化人”。 ![]() ▲邓立光在第五届中华慈孝文化论坛上 以“面向当今世界的中华慈孝文化”为主题发表演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在以“面向当今世界的中华慈孝文化”为主题的演讲中,邓立光以《诗经·小雅·蓼莪》中此句开篇,道出了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基础的依据。 邓立光表示,传统国学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对孝慈的理解其实相似。“《道德经》里提到‘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伪弃诈,民复孝慈(郭店楚简),说明老子是从孝慈的本质来理解,和孔子基本没有区别。” 借古可以鉴今,邓立光从古代经典出发,立足当下,诠释“慈”“孝”二字内涵。 “老子曾说自己有‘三宝’,排在首位的便是‘慈’。”邓立光认为,慈是一种德性,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培养他成长,这就是慈。这种慈的本质是没有条件的、无私的爱。” 此外,“慈”并不局限于对子女,同样适用于国家、民族。“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从老子的话可见,有慈就能勇。“一个人无私就代表他抛开了个人名利得失,历代忠良,鞠躬尽瘁,致命遂志,就是因为这份无私的家国之爱。因此,倘若国家、民族表现出慈心,自能为了国族奋勇迎战,保家卫国。”邓立光说。 ![]() 邓立光还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为例:“从1921年建党后,如果没有一颗救中国的无私之心,在强弱悬殊的现实下,是打不出来的。守则固,战则胜,关键是无私。” “慈”给出无私的爱,“孝”则给出无条件的敬,而且重在自身行为端正与否。在邓立光看来,孝和慈互为呼应。“做父母的,如果子女犯了法会不伤心难过吗?子女在社会上做了有意义、有贡献的事,内心不感到安慰愉悦吗?《孝经》中‘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说的就是孝道的开始是不犯法,而对社会有大贡献是孝道的最高层级。” 同样,延伸去看,“孝”也并非特定指父母子女之间。所谓“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邓立光说,“移孝作忠”表明忠孝的本质一致,都是对上下尊卑的敬重,便可以把孝亲的德性移到对待君上。 以“孝”修身立命,以“慈”传爱立家。邓立光表示,在文化全球化和呼吁传统文化为现代化持续发展服务的今天,中华慈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伦理起点,也是全球华人价值观最大的公约数,将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文稿来源:中新社浙江分社) ![]() ![]()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