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由来
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由来
天干地支的由来
《史记》称十天干为十母,十二地支为十二子,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据考证,可能先有天干、后有十二支,才有甲子。据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562 至前 1066 年殷商时期,便已有了干支甲子。“十干”首先被用于商王朝世系的称号,如成汤名天乙,其子叫大 丁、中丙、中壬,孙子名大甲等。据《运气学说》言:“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说明“干支”是用于历法的。又如《殷墟书契前编》“七.四四卜”辞云“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等,均说明干支是用来记日的。
对于“干支”的来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是由大桡氏排定的。据《通鉴 ·外记》云:“帝命大桡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宋代钱塘人氏东斋徐升编的《评注渊海子平》里有一段“论天干地支所出”之文,其文为:“窃以奸诈生,妖怪出,黄帝时有蚩尤神作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夏民之所苦,遂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希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吁,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此恶煞,万一后人见灾报苦,将奈何乎?遂将天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高邮茆泮林所编辑的《世本佚文》也谓:“黄帝令大挠作甲子。”
十天干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十天干之阴、阳属性
《素问人式运气论奥·论十干》曰:“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五行各一阴一阳,故有十日”。
这里甲之所以为阳, 乙之所以为阴,是因为先言者为刚,为奇数,故为阳;乙后言者,旦为偶数, 故为阴。
2.天干五行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3.十干方位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4.十干五季
甲乙属春,丙丁属夏,戊己长夏,庚辛属秋,壬癸属冬。
5.十干配外五行和内五行
6.十天化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阴阳属性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2.地支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亥子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3.地支方位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4.地支四季
寅、卯、辰为春,已、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辰、戌、丑、未为每个季度的一个月。
5.地支脏腑
子为膀胱,丑未为脾,寅为胆,卯为肝,辰戌为胃,巳为心,午为小肠,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
6.地支六合化合
相合者,合好之意。地支六合化合是指
子、丑合化为土,
寅、亥合化为木,
卯、戌合化为火,
辰、酉合化为金,
巳、申合化为水,
午、未合化为土(午为太阳,未为太阴)。
7.地支三合局
申、子、辰合化为水局,
巳、酉、丑合化为金局,
寅、午、戌合化为火局,
亥、卯、未合化为木局。
8.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相冲实为对冲,例如子为水为北,午为火为南,南、北(火、水)相冲。卯为木为东,酉为金为西,东、西(木、金)相冲。均在互对的位置上相冲,故又曰:“对冲”。相冲为相克之意,相邻相冲,力量大;隔位相冲,力量小。
9.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已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相害为受害、被害,也为相克之意。